【有医无疫 人物纪实七】矢志悬壶入沙场 从此白衣是战袍
发布时间:2020-02-23
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,自从全国开始吹响新型冠状病毒防疫“集结号”,我们医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,始终把“快”当作防疫关键词,举全院之力编制战“疫”网,穿上防护服,我们就是“战士”。
2020年2月7日我院发热病房确诊了大同市第11例新冠肺炎患者,病人需要转至传染病医院进一步治疗,为了避免疫情扩散,所有接触过的医务人员全部隔离。当日上午9点,我接到医务科及第三党支部书记刘海林的通知,下午2点半刚刚脱下铅衣的我换上了防护服,正式成为一名抗“疫”战士,和全国数万名医务基层党员一样,投入了这场战“疫”当中。
尽管疫情来势汹汹,但我坚信:病毒传染的速度快,不如医护人员的速度快;病情来的快,不如各级的反应快。按照我省卫健委的要求,必须做到医务人员“零感染”。进入病房前,刷手衣,隔离服,防护服,外科口罩,帽子,橡胶手套,雨鞋,护目镜,面屏,一样不能少。并且每接触一次患者,进行一次手卫生。因此,每次交接班,我都要提前半小时穿戴衣服。
看到饱受高热折磨的病人,我们没人喊苦,每次查完房,必须确保每一位患者的体温降到正常,回到寝室休息往往已经到了凌晨1,2点。脱下防护服后脸上的压痕成了抗“疫”战斗中最让我们骄傲的“军功章”。
虽然我们的战役不像“疫区中心”——武汉那样惨烈,但天天上升的确诊数字在社会上引起的恐慌,远远大于疾病本身。14天来,我们不仅与困难较量,与时间赛跑,更要在诊疗基础上,用暖心的话语和鼓励的眼神缓解患者的焦虑,用心理疏导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,才能更好地调动免疫力,对抗疾病。一句“多喝水”对患者都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。
为了不遗漏一例新冠患者,每天收治的发热病人常常会伴随有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,在排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,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疑难危重患者,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、心源性肺水肿、社区获得性肺炎、支原体肺炎、过敏性紫癜(肠型)、肛周脓肿、股骨颈骨折、水痘等等,都得需要积极对症治疗,来自我院不同专业的我们,众志成城,在发挥各自所长的基础上,努力学习最新诊疗方案和防控手段,“一医一患”定制排查方案,从而做到“不错、不漏、不枉”,把新冠肺炎患者和普通发热患者鉴别。
2020年2月19日凌晨0时,一位长期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因“发热3天”就诊,入院后患者意识模糊,烦躁不安,测体温39度,血压70/40mmHg,心率120-130次/分,SO2:60-70%,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炎症,完善相关检查,确诊为感染性休克,在医院领导以及抗疫专家组的指导下,在岗医护人员马上投入抢救,积极给予心电监护、面罩吸氧、抗感染、补液、留置导尿等对症支持治疗,8小时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,而当这位老人第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回报有“偏移”,全组人员都沉默了,心里都明白,如果这位老人是阳性,我们感染的风险就大了,幸好再次复查阴性,目前已转危为安,转入呼吸内科进一步巩固治疗。
14天以来,我们最开心的时刻是目送病人排除感染可能,走出医院。当瘟疫来临,我们发自本能的“医者父母心”得到了病人的认可。医患彼此之间用生命铸就的善良和柔情又回来了。我们坚信,常存这样的“割股之心”,一定能打赢这场抗病毒的战争。
“晓战随金鼓,宵眠抱玉鞍;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。”瘟疫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,我选择了逆向而行,不到胜利永不退缩!